东南半壁_东南半壁无主我公岂有意乎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东南半壁”的应用场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1.汪元量原文_翻译及赏析

2.我国著名的人口地理分界线指的是

3.水龙吟·淮河舟中夜闻宫人琴声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东南半壁_东南半壁无主我公岂有意乎

汪元量原文_翻译及赏析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诗人、词人、宫廷琴师。字大有,号水云,亦自号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时以善琴供奉宫掖。恭宗德祐二年(1276)临安陷,随三宫入燕。尝谒文天祥于狱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出家为道士,获南归,次年抵钱塘。后往来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终老湖山。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有“诗史”之目,有《水云集》、《湖山类稿》。 汪元量 入道原因

        其一、元初道教受到帝王的推崇,社会地位颇高,道士的生活比较优越,生活方式比较自由,以道士身份南归对于一位宋室旧臣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其二、汪元量一向认为自己是汉族儒生,以全真教为代表的道教中兼容的儒家思想正好可以使汪元量在道教信仰中保留自己儒家的印记。而其中的遗民情怀也正好满足了汪元量的心理需求,满足他精神上的某种归依感。

文学创作

        汪元量的友人李珏跋元量所撰《湖山类稿》,称元量“亡国之戚,去国之苦,艰关愁叹之状,备见于诗”,“亦宋亡之诗史”。“宋亡之诗史”,是汪元量诗的主要特色。《醉歌》10首中,“声声骂杀贾平章”,揭露贾似道之流荒废政事,贻误国家的罪恶;“侍臣已写归降表,臣妾签名谢道清”,直呼最高当权者太皇太后谢氏之名,痛斥她率先投降的可耻行径,满腔悲愤,不愧史笔。《越州歌》20首,描述了元兵南下时半壁河山遭受蹂躏的惨象:“东南半壁日昏昏,万骑临轩趣幼君。三十六宫随辇去,不堪回首望吴云”;“一阵西风满地烟,千军万马浙江边。官司把断西兴渡,要夺渔般作战船”。亡国之痛,悲歌当哭。又有《湖州歌》98首,从“丙子正月十有三,挝□伐鼓下江南,皋亭山下青烟起,宰执相看似醉酣”写起,以七绝联章的形式,依次记述“杭州万里到幽州”的所历所感、所见所闻:“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南四百州”;“两淮极目草芊芊,野渡灰余屋数椽。兵马渡江人走尽,民船拘敛作官船”。景真情挚,非有切身感受者不能道。《湖州歌》、《越州歌》、《醉歌》是汪元量“诗史”的代表作。其深度和广度都超出其他宋遗民同类的诗。它记述的史实,往往能补史籍之所未及。

        汪元量南归后,写了不少诗来反映人民在元朝统治下所过的痛苦生活,如《钱塘》“平芜古路人烟绝,绿树新墟鬼火明”,《兴元府》“官吏不仁多酷虐,逃民饿死弃儿孙”等,可以看成是“宋亡诗史”的一部分。

        汪元量早期创作《居拟苏武》四首、《月夜拟李陵诗传三首》,立意、谋篇、遣辞都模仿古诗《李陵与苏武诗》、《苏武诗》,痕迹过于显露。元兵南逼,国势飘摇,他的诗融入了时代的内容,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师法杜甫,模仿杜甫的秦州体,自认为"篇篇妙入神"(《杭州杂诗和林石田》),颇有心得。他在颠沛困顿之中,进一步领悟到杜诗“句句好”(《草地寒甚毡帐中读杜诗》)。他在大都所作《黄金台和吴实堂韵》中写道:“君臣难再得,天地不重来”,感到大势已去而又执著地眷恋故国;在《平原郡公赵福王挽章》中写“南冠流远路,北面幸全尸”,声讨元统治者虐待宋宗室。这些诗作继承了杜甫的沉郁,而又有他自己那个时代所赋予的苍凉和悲愤。他为挽文天祥而作的《浮丘道人招魂歌》,则学杜甫的《同谷七歌》,深得其章法。南归后写的山水诗,偶有明快之笔,但大多数是抒写寂寞哀愁心情的,如“孤舟行客愁无那,十二峰前十二滩”(《夔门》)。还有一些诗则受江湖派的影响,意境幽窄。

       

        以“德祐之变”为界限,汪元量的词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的主要内容是描述宫廷生活。如〔莺啼序〕《宫中新进黄莺》写黄莺的伶俐,〔汉宫春〕《春苑赏牡丹》写牡丹的娇媚曲尽物态颇有情致。〔失调名〕《宫人鼓瑟奏霓裳曲》写宫人的哀怨。这些词辞采华美,结构缜密,虽然境界不高,但能做到典丽而不堆砌,工致而不晦涩。他的〔长相思〕中的“阿哥儿阿姑儿两个天生一对儿”,则通俗活泼,充满欢乐情绪。

生平

        汪元量出生在一个琴而儒的大家庭中。年轻时,因精于弹琴作画、写诗填词,“以词章给 事宫掖”,成为供奉内廷的琴师,侍谢太后(理宗之后)和王昭仪(度宗之嫔),并与柴望(著有《秋堂集》)、马廷鸾(著有《碧梧玩芳集》)等有交往。

        德祐二年(1276)宋廷降元,元世祖诏三宫北迁大都。汪元量以宫廷琴师身份随太皇太后北行,“杭州万里到幽州”,目睹了南宋奉表降元的悲惨一幕,也亲身经历了三宫北上、燕京生活,由此写下了《醉歌》、《越州歌》、《湖州歌》等具有强烈纪实性的诗史作品,以独特的视角记录宋元更替时期的真实事件,以补史书之不足。

        文天祥兵败被执,囚于大都,汪元量曾屡至囚所探视。文天祥为汪元量集杜甫诗句,成《胡笳十八拍》,并为元量作品作序。汪元量写了《妾薄命呈文山道人》、《生挽文丞相》等诗,勉励文天祥尽节。在文天祥壮烈殉国后,他又作了《孚丘道人招魂歌》九首,形式模仿杜甫的《同谷七歌》,为文天祥招魂。

著述 清初黄虞稷《千顷堂书目》着录汪元量《湖山类稿》13卷,《汪水云诗》4卷,《水云词》2卷,已佚。清代乾隆间,鲍廷博刻刘辰翁选《湖山类稿》5卷(前4卷为诗,第5卷为词),《水云集》1卷。以流传系统不同,重见的诗很多。二者共收诗 300多首,词20多首,《四库全书》即以鲍氏二本著录。今人孔凡礼自明代抄本《诗渊》及《永乐大典》残卷中辑得汪森本未收诗约100首,词20多首与汪氏二本合为一编题为《增订湖山类稿》,1984年中华书局出版。汪元量的诗文马萧萧。燕支山中风飘飘。风飘飘。黄昏寒雨,直是无憀。玉人何处教吹箫。十年不见心如焦。心如焦。彩笺难寄,水远山遥。——宋代·汪元量《忆秦娥》

        忆秦娥

马萧萧。燕支山中风飘飘。风飘飘。黄昏寒雨,直是无憀。

        玉人何处教吹箫。十年不见心如焦。心如焦。彩笺难寄,水远山遥。雪霏霏。蓟门冷落人行稀。人行稀。秦娥渐老,著破宫衣。强将纤指按金徽。未成曲调心先悲。心先悲。更无言语,玉箸双垂。——宋代·汪元量《忆秦娥》

        忆秦娥

雪霏霏。蓟门冷落人行稀。人行稀。秦娥渐老,著破宫衣。

        强将纤指按金徽。未成曲调心先悲。心先悲。更无言语,玉箸双垂。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南四百州。——宋代·汪元量《湖州歌·其六》

        湖州歌·其六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南四百州。 写水 , 怀古感叹查看更多汪元量的诗文>>

我国著名的人口地理分界线指的是

        刘道一是留学日本的湖南籍学生,同盟会会员。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他被派回湖南秘密联络会党发动革命。此年12月4日,萍乡、浏阳、醴陵三地武装起义爆发,声势浩大。清政府十分惊惶,调集湘、鄂、赣、苏几省军队前往镇压,起义军苦战一个多月,终以力量悬殊失败,刘道一被捕牺牲。他是第一个为革命献身的留学青年,革命党人无不悲痛,纷纷写了悼念诗文,这首诗是孙中山为沉痛哀悼死难烈士写的一首诗。

       挽刘道一

       孙中山 〔近现代〕

        半壁东南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

       尚余遗孽艰难甚,谁与斯人慷慨同。

       塞上秋风悲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

       几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奠公。

       译文

       东南地以楚的形势最为雄险,而刘道一的牺牲,致使原来宏伟的图谋落空了。

       义军残部尚存,革命事业还非常艰巨,如今有谁能像他那样奋发激昂呢。

       边塞上秋风萧瑟,战马悲嘶;神州大地,在暗淡的落日余晖之中,传来鸿雁的哀鸣。

       什么时候才能打到北京,痛饮庆功祝捷之酒?到时定酹酒在江流之中,祭奠您的英魂。

       前两联写烈土的品德和才干,正因为烈士的德才兼备,他的逝去也就更使人感到痛惜;后两联写出刘道一烈士牺牲后的斗争形势和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全诗哀挽死者,激励生者,慷慨悲歌,沉雄豪壮。

       首联“半壁东南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孙中山首先想到的是刘道一生前发动武装起义的三楚地区。孙中山说,湖南湖北一带地区,在中国东南半壁江山占很重要的地位。它地形险要,开展革命活动极有战略意义。但由于刘郎一死,使宏伟的革命计划落空了。开头两句诗既见一位革命家对革命事业高瞻远瞩的襟怀,又充满着对死难者无限惋惜、哀悼之情。一个“雄”字,一个“空”字,一开一阖,一扬一抑,含蕴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字字句句铿然作金石声。

       颔联紧承首二句,伸足自己的深悲剧痛:“尚余遗业艰难甚,谁与斯人慷慨同!”刘道一遗留下来的革命重担是十分艰巨的,有哪一个能像他一样慷慨激昂地抛头颅、洒热血呢!孙中山先生极口称赞刘道一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深深感叹这种热血男儿的难得,同时也就倾泻出对死者极其沉痛的悼念。

       颈联“塞上秋风悲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诗人描绘了一幅外患内忧交相煎迫的景象:边地战马在秋风中嘶鸣,塞上烽火熊熊燃烧,外国帝国主义正虎视眈眈,,伺机入侵;而国内满清政权如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政治腐败不堪,人民流离,哀鸿遍野。此时此际多么需要革命志土奋起救亡图存,而恰在此时,刘道一同志与他的同志永别了,令人怆然涕下。笔墨酣畅饱满,情思悠悠不尽。

       尾联从眼前的沉痛一笔宕开,描绘一幅革命胜利的前景:“几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莫公。”刘道一同志,安息吧!有朝一日,同志们将推翻满清,直捣黄龙,把酒洒在大江之上祭奠你的英灵!

       该诗多处用典取事,但都自具特色而耐人品味,令人激赏。孙中山就于诗中妙手巧借典籍史事化为己用,遂能以少许语言表达深广意蕴。其用典取事有三大优点:一是熨贴精当,饶有情韵。如“三楚”“哀鸿”等,字里行间蕴藉着丰富的潜台词,体现了“篇中有余味”“句中有余意”和“神余言外”的高超要求,却都恰切、新鲜,于全诗的整体意境中显得圆润而条贯。二是避直就曲,富于造型。如“神州落日”“痛饮黄龙酒”等,都是意象生动、形态鲜明的用典佳例。以“黄龙”一典而言,由于岳飞故事早已家喻户晓,此典一用,立即在人们面前再现出一队队威武雄壮、纪律严明、所向披靡、百姓拥戴的将士形象,令人眼明心亮,豪气顿生。三是大胆反泼,妙化新意。古人诗词中“临江酾酒”本是常事,但那只是一般地浇酒祭江,藉以倾发其抑郁情怀,往往带有消沉的色彩。而孙中山却以“横揽江流”这矫健豪雄的气概英姿,一反“临江酾酒”旧典的迟暮之气,并进而一扫古往众多吊亡诗词哀悯凄戚的感伤色彩,做到了在借典用事上能“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学业高人、超越寻常拘挛之见。总之,此诗于沉雄,悲壮中焕发出激越、磅礴、浩瀚、高兀的阳刚美。

水龙吟·淮河舟中夜闻宫人琴声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我国著名的人口地理分界线指的是:黑河—腾冲线。

       该线是由地理学家胡焕庸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故又称为胡焕庸线。以此线为界,东南半壁占国土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二点九,人口占全国的百分之九十四点四。

       西北半壁占国土面积的百分之五十七点一,而人口仅占全国的百分之五点六。黑河腾冲线基本上与我国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重合,该线两边地理、气候迥异,所以黑河腾冲线不仅是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也是我国自然地理分界线。

名称的变更:

       在1956年以前,这条人口地理的分界线以两端的城市“瑷珲-腾冲线”命名。1956年11月,瑷珲县改名为爱辉县,故分界线的名称也随之变更成“爱辉-腾冲线”。到了1983年4月,爱辉县被撤销及并入黑河市,此后名称则变为如今所用的“黑河-腾冲线”。

       自我国东北的黑河至西南的腾冲划定的一条虚拟地理分界线,此线以东地狭人多,以西地广人稀,形象地描述了我国东多西少的人口分布宏观格局。它是由人口经济学家胡焕庸教授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来的,指出从东北黑河往云南腾冲画一条直线,直线两边的情况差距巨大。

       线的东边,占祖国43%的面积,却拥有94%的人口,同时也集中了中国绝大部分财富;线的西边,占祖国57%的面积上只有全国6%的人口。这条线就是著名的胡焕庸线,它反映出东西部地区的巨大差距在旧中国就已经存在。

       水龙吟·淮河舟中夜闻宫人琴声

        [作者] 汪元量 ? [朝代] 宋代

        鼓鞞惊破霓裳,海棠亭北多风雨。歌阑酒罢,玉啼金泣,此行良苦。驼背模糊,马头奁匝,朝朝暮暮。自都门燕别,龙艘锦缆,空载得、春归去。

        目断东南半壁,怅长淮、已非吾土。受降城下,草如霜白,凄凉酸楚。粉阵红围,夜深人静,谁宾谁主。对渔灯一点,羁愁一搦,谱琴中语。

        标签: 伤感 词 情感

《水龙吟·淮河舟中夜闻宫人琴声》注释

        [1]宋德祐二年(1276)五月,作者《扬州》 曰:“丝雨绵云五月寒,淮壖遗老笑儒冠。”

        [2] 《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鞞”,小鼓,先击之以应大鼓,亦名“应鼓”,见《初学记》卷十六。鞞,同“鼙”。

        [3] 《冷斋夜话》引《太真外传》:“上皇登沉香亭诏太真妃子,妃子时卯醉未醒,命力士从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上皇笑曰:‘岂是妃子醉,真海棠睡未足耳。’”“海棠亭”即指沉香亭。 《清平调》:“沉香亭北倚阑干。”

        [4]《白氏六帖》卷十九:“魏甄后面白,泪双垂如玉筯。”李白《代赠远》:“啼流玉筯尽,坐恨金闺切。” 、 《城南联句》:“宝唾拾未尽,玉啼堕犹。”(音撑,庚韵。)

        [5] 《金铜仙人辞汉歌序》:“仙人临载,乃潸然泣下。”金人滴泪,故曰“金泣”。与上“玉啼”,并指宋嫔御宫人等,非泛语也。

        [6]三句指宋宫人随元军北去。 《送蔡希曾还陇右》:“马头金匼匝,驼背锦模糊。”钱《笺》:“匼匝,周绕貌。”这里写蒙古军容之盛,承上“此行良苦”来,言以后将过这样的生活,其实那时是乘船北去的,如本篇题与下文所记。

        [7]德祐二年六月,元伯颜入临安,以宋帝、后妃等并宫女三千余人北去。

        [8]“已非吾土”,用 《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意。本句及下句,文意当指夏贵于其年二月,以淮西降元事。

        [9] 《夜上受降城闻笛》:“受降城外月如霜。”这里借用“受降”字面,非北方之受降城。但淮上在南宋已是边塞,意固相通。

        [10]作者《邳州》诗:“美人十十船中坐,犹把金猊炷好香。”

        [11]“一搦”,一把。 《少年行》:“一搦掌中腰。”这里仍就宫人方面说。下句“谱琴中语”,亦即题中所谓“夜闻宫人琴声”。 1、 俞平伯 .《唐宋词选释》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年 .

       

《水龙吟·淮河舟中夜闻宫人琴声》赏析 赏析一 “鼓鼙惊破霓裳,海棠亭北多风雨”,起笔即点出德祐之难,用形象的语言,写亡国的巨变。朝廷还沉浸在欢歌乐舞之中,却突然被城外惊天动地的战鼓惊醒,战争的血雨腥骤然降落的皇城深宫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乃前句所本。海棠亭即指唐宫内的沉香亭。《太真外传》记:“上皇登沉香亭诏太真妃子,妃子时卯醉未醒,命力士从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上皇笑曰:”岂是妃子醉,真海棠睡未足耳。“这里,借唐天宝之变写本朝之事,借历史来喻今,批判朝廷的败落。”玉啼金泣“”金泣“兼用金人滴泪的典故,典见于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序》:”仙人临载,乃潸然泣下。“写易代被遣的悲哀,颇为贴切。 “驼背模糊”三句,点化杜甫“马头金稦匝,驼背锦模糊”(《送蔡希曾还陇右》)句,承上“此行良苦”,想像到敌国之地的亡国奴生活。“自都门宴别”三句,极言其“苦”。“龙艘锦缆”指的是隋炀帝事,用来比喻帝后所乘之舟。南下和北上都是亡国之事这三句,既是舟载北行的实况写照,意谓国运已尽、无力回天。“春”是押解出发的季节,象征南宋国运。“春归去”指南宋王朝的国亡如春天一样终结。“空”字浸透了徒唤奈何的深悲。

        下片转写船经淮河时的感受。“长淮”点题“淮河舟中”。“非吾土”用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之意。望断长淮,美景色已非昔日色调,盖心情不同之故。“目断”、“怅”,眷恋、凄婉之情赤者然墨上。“受降”三句,借用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诗句:“受降城外月如霜”,再以构想之辞,想起以后的生活,心中泛起陈陈酸楚。汉、唐均有受降城,多在西北边塞但非一地。这里仅借用而已,不是实指。

        “粉阵”以下,目光又从远方回到近旁。帝王、侍臣、后妃、宫女、等级原本森严,而今“粉阵红围”皆为囚徒,主奴难辨,不分宾主。在狭窄的小舟中,拥挤著入眠。唯独那位满怀愁绪,多愁善感的宫女,在孤灯下弹拨著琴弦,也撩拨著词人幽伤的心绪。最后三句直应词题“夜闻宫人琴声”收束全篇,含蕴悠长。上片重在铺陈背景,下片围绕题面。同时将时间与空间拓展到行前和今后,统一在“惊”“苦”的感情基调上。从而避免了章法上的平铺直叙。“龙艘锦缆”极具象征意味。 赏析二 这又是汪元量关于国破家亡的伤感词。

        1276 年(宋恭帝德祐二年)正月 ,元军南下 ,丞相伯颜率领大军攻到南宋都城临安东北的皋亭山 。南宋朝野震荡,太后谢氏传国玺请求降元。不久,元大军兵入临安,三宫都做了俘虏。后帝后、妃嫔及宫官三千多元被押北上燕京,汪元量其时为乐师,也裹挟其中 。在途径淮河时 ,舟中宫女奏起琴,琴声哀凄,勾起了汪元量缕缕痛苦的情思,感怀而作《水龙吟》。“鼓鼙惊破霓裳 ,海棠亭北多风雨”,起笔即点出德祐之难,用形象的语言,写亡国的巨变。朝廷还沉浸在欢歌乐舞之中,却突然被城外惊天动地的战鼓惊醒 ,战争的血雨腥骤然降落的皇城深宫 。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乃前句所本。海棠亭即指唐宫内的沉香亭。《太真外传》记 :“上皇登沉香亭诏太真妃子 ,妃子时卯醉未醒,命力士从侍儿扶掖而至 。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 。上皇笑曰 :‘岂是妃子醉,真海棠睡未足耳 。”这里 ,借唐天宝之变写本朝之事,借历史来喻今,批判朝廷的败落 。“玉啼金泣”“金泣”兼用金人滴泪的典故 ,典见于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序》:“仙人临载 ,乃潸然泣下 。” 写易代被遣的悲哀 ,颇为贴切。

        “驼背模糊”三句,点化杜甫 “马头金稦匝,驼背锦模糊”(《送蔡希曾还陇右》)诗句,承上“此行良苦”,想像到敌国之地的亡国奴生活 。“自都门宴别”三句,极言其“ 苦 ”。“龙艘锦缆”指的是隋炀帝事,用来比喻帝后所乘之舟 。南下和北上都是亡国之事这三句,既是舟载北行的实况写照 ,意谓国运已尽、无力回天。“ 春 ”是押解出发的季节 ,象征南宋国运。“春归去”指南宋王朝的国亡如春天一样终结。“空”字浸透了徒唤奈何的深悲。

        下片转写船经淮河时的感受。“长淮”点题“淮河舟中 ”。“非吾土”用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之意。望断长淮,美景色已非昔日色调,盖心情不同之故。“目断”、“怅”,眷恋、凄婉之情赤者然墨上。“受降”三句,借用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诗句:“受降城外月如霜”,再以构想之辞,想起以后的生活,心中泛起陈陈酸楚。汉、唐均有受降城,多在西北边塞但非一地。这里仅借用而已,不是实指。

        “ 粉阵”以下,目光又从远方回到近旁。帝王、侍臣、后妃、宫女 、等级原本森严,而今“ 粉阵红围”皆为囚徒,主奴难辨,不分宾主。在狭窄的小舟中,拥挤著入眠。唯独那位满怀愁绪,多愁善感的宫女 ,在孤灯下弹拨著琴弦,也撩拨著词人幽伤的心绪。最后三句直应词题“夜闻宫人琴声 ”收束全篇,含蕴悠长。上片重在铺陈背景,下片围绕题面。同时将时间与空间拓展到行前和今后,统一在“惊”“苦”的感情基调上 。从而避免了章法上的平铺直叙。“龙艘锦缆”极具象征意味。

        宋末国变的山河之恸,词家创作甚多,但多托为咏物,字面隐晦表意模糊 。汪元量的这首词则不同,作者以亲历之事,细作陈述,更是有感而发,情真意切。作者借宫女的琴弦,抒发了“亡国之苦,去国之戚”。 《水龙吟·淮河舟中夜闻宫人琴声》作者汪元量简介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诗人、词人、宫廷琴师。字大有,号水云,亦自号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时以善琴供奉宫掖。恭宗德祐二年(1276)临安陷,随三宫入燕。尝谒文天祥于狱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出家为道士,获南归,次年抵钱塘。后往来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终老湖山。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有“诗史”之目,有《水云集》、《湖山类稿》。

汪元量的其它作品

        ○ 忆秦娥·马萧萧

        ○ 忆秦娥·雪霏霏

        ○ 湖州歌·其六

        ○ 传言玉女·钱塘元夕

        ○ 汪元量更多作品

       好了,今天关于“东南半壁”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东南半壁”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