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复礼_克己复礼是什么意思

       随着科技的发展,克己复礼的今日更新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今天,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它的今日更新,让我们一起了解它的最新技术。

1.克己复礼什么意思

2.克己复礼是什么意思

3.克己复礼是什么意思?

4.论语克己复礼原文及翻译

5.克己复礼的原文是什么?

6.“克己复礼”是什么意思?

克己复礼_克己复礼是什么意思

克己复礼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生路很长,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之时,要克制和约束自己,严格要求自己,更须谨慎从事,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

       这句话用来警示世人,要严于律己,时刻自觉控制自己的欲望,不靠别人监督。

扩展资料:

       克己是孔子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

       他认为“克己”是实行“忠恕之道”的先决条件,也是爱人的先决条件。要克制凡事专从自己利益出发的行为,而应该考虑别人的利益。只要严格遵循“礼”所规定的标准,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一一合乎“礼”的规范,通过这样,就可以达到最高的伦理道德境界—“仁”。

       同时,孔子还把“克己”作为“复礼”的条件,提出了“克己复礼,”的观点。

克己复礼是什么意思

       1、孔子说的“克己复礼”的拼音是kèjǐfùlǐ,意思是指儒家约束自己,从而使每件事都归于“礼”,该词语出自《论语·颜渊》,原句是“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2、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是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是宋国(今河南),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在晚年修订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更多关于孔子说克己复礼是什么意思,进入:/ask/ae717b1616093662.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克己复礼是什么意思?

       约束自己返归于周礼就是仁。

       名称克己复礼

       拼音kè jǐ fù lǐ

       解释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狭义指西周之礼,广义指人类道德规范。

       出处《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近义词严于律己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今译颜渊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返归于周礼就是仁。一旦所有的人都约束自己返归于周礼,全天下就尽归于仁了。对仁的追求完全取决于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颜渊说:“请告诉我应该注意的事项。”孔子说:“不合于礼的现象不要看,不合于礼的声音不要听,不合于礼的话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事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我会遵照您的教导去做。”

       心得颜渊,姓颜名回,字子渊,鲁国人,年龄比孔子小三十岁。有人根据颜渊与孔子的母亲同姓、颜渊的父亲颜由也是孔子的学生、孔子的弟子有数名姓颜等情况,推测他是孔子姥姥门上的亲戚(徐刚《孔子之道与<论语>其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但我以为,颜渊是不是孔子的亲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孔子心目中最优秀的弟子。颜渊好学。当哀公问孔子有哪些弟子好学时,孔子回答:“有个叫颜回的很好学,他从来不把自己的怒气向别人发泄,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但他不幸短命已经死了,现在没有像他那样的了,我没有听说还有谁是好学的。”(《雍也》)类似的话,孔子还对大夫季康子说过(《先进》)。孔子认为在他众多弟子中,只有颜渊能发自内心较长时间不违反仁德,其他人则有时能够做到罢了(《雍也》)。孔子非常喜欢颜渊安贫乐道的品格,夸赞他说:“颜回真是有贤德呀!一竹筒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种日子,而颜回却一直快乐地按自己的方式生活。真有贤德啊,颜回!”(《雍也》)这句话,后来成了孔子的名言,颜渊也因此成了安贫乐道的典范。

论语克己复礼原文及翻译

       意思是克制自己,使言行举止符合于“礼”,就是仁。

       出自: 《论语》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 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口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扩展资料: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包括《古论》《鲁论》和《齐论》。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论语

克己复礼的原文是什么?

       关于论语克己复礼原文及翻译的回答如下: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颜渊请教如何行仁)孔子说:“能够克制和约束一己私欲,让自己的行为回复到礼的要求上,就是仁(的做法)。一旦人这样做了,那么天下人间的人都会赞许他是仁人。做仁义的事情是完全靠自己的,难道还能靠别人吗?”

       颜渊说:“希望指点一些具体做法。”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颜渊说:“我虽不够聪敏,请你允许我去实行这番话。”

成语故事

       孔子带学生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却一直未能得到施展的机会,穷困潦倒之际,被困于陈、蔡的山野之中,连续困了七天,没有食物可以吃。弟子们饿了好几天,个个面黄肌瘦,心中充满忧虑。而孔子依然每天不断地学习,没有丝毫的埋怨与担忧。

       子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突破重围,好不容易才买来一袋米,希望给大家解解饥。颜回和子路赶紧在靠墙的地方生火做饭。饭快熟的时候,恰巧屋上有团黑灰掉落在饭上,颜回觉得扔掉沾灰的饭可惜,就夹起来吃掉了。

       子贡和子路去井边打水,子贡一回头,正好看见颜回在用手抓饭吃。

       子贡当即很生气,认为颜回偷饭吃的行为有辱君子的操守,但他没有上前质问颜回,而是去问孔子:“仁德清廉的人,也会因穷困而改变气节吗?”孔子说:“如果因穷困就改变气节,那怎么还能算仁德清廉呢?”子贡便将看见颜回偷饭的事告诉了孔子。

       孔子听后并没有感到惊讶,说:“我相信颜回的人品,我认识他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虽然你这么说,但我还是不能因为这一件事就怀疑他,可能其中有什么缘故。你等一下,我来问问他。”

       于是孔子把颜回叫过来,对他说:“我前几天夜里梦见了先人,这大概是神在启发佑助我。你把做好的饭端进来,我要祭奠一下先人。”

       颜回惶恐地对孔子说:“老师,刚才有团黑灰掉到锅里,留在饭里不干净,丢掉又可惜,我就把它吃了,用吃过的饭来祭祀先人,是不恭敬的。”孔子说:“原来如此,那就算了,我们一起去吃饭吧。”

       等颜回离开后,孔子望了一眼子贡,说:“颜回是什么样的人,你已经明白了吧?”

“克己复礼”是什么意思?

       “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命题。原文如下: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第一章)(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行符合礼,就是仁。有一天能够做到克己复礼,天下就都归向仁了。实行仁靠由自己做去,难道能靠别人吗?(这里有问号)”颜渊说:“请问这样做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不看,不合礼的不听,不合礼的不说,不合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迟钝,请让我照你的话去做。”)颜渊就是颜回,是孔子最器重、经常夸奖的学生,他问如何实行仁。孔子向他说:“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复礼,就是克制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使之符合礼。“克己复礼,仁也”,是春秋时代已经流行的话,不是孔子的发明创造,而是引用已经流行的成语(见《左传》昭公十二年)。不过,孔子对礼和仁的解释,都有新的内容。孔子说:有一天人人都能克己复礼,天下就都归于仁了。接着他又强调:实行仁,全靠由自己做起,“克己”就是依靠人的自觉,不符合礼的事不看,不符合礼的话不听,不符合礼的言论不说,不符合礼的事不做。勿视、勿听、勿言、勿动这“四勿”,实际就是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完全符合礼的规范。

       孔子的这段话非常明白:“仁”是应该受“礼”的制约,或者换句话说,应该按照“礼”的规范来实行“仁”。《论语》里有下面两段谈话记录: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这里有问号)(《八佾》第三章)(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仁,只注意礼节仪式有什么用呢?(这里有问号))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财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卫灵公》第三十三章)(孔子说:因聪明才智而得到职位,不能用仁德来保持;虽然得到,一定会失去。用聪明才智得到职位,能用仁德来保持;不能严肃认真面对工作,百姓不会尊敬服从。用聪明才智得到职位,能用仁德来保持,能严肃认真面对工作,活动却不合于礼,也是不够好的。)前一章说,人而不仁,只注重礼仪的形式,是没有用的;后一章说,一切活动如果不合于礼,即使你有智慧有能力,郑重地工作;也有仁爱之心,但办事却不合于礼,仍然是“不善”的。不善,即不够好。

       礼,是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属于社会上层建筑范畴。人类社会的群体生活,需要共同遵守的各种规则、制度和通行的道德行为规范,不然的话,同一集体的人们,便不能分工协作、团结生产、共同御敌,便不能生存。一个氏族、一个部落联盟、一个国家,都必然要有一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礼节仪式,在周代,这些统称为“礼”,又称“礼法”。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礼和法。孔子尊奉的是西周建国初期周公姬旦领导制定的一整套礼制,即周礼。周礼是封建宗法制社会的上层建筑,其突出的重点是确定社会贵贱尊卑的等级制度及其行为规范,以此来维护宗法制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要求按照周礼的规范去实行仁,“仁者爱人”,则要根据亲疏、贵贱、尊卑而有所区别。对血缘亲密的人和对血缘疏远或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关爱的感情是有差等的,即有先后、厚薄之分,也有态度和方式方法的不同。对社会地位尊贵的人和对社会地位低卑的人,关爱也是有差别的,态度和方式方法也不同。如果用爱亲之心的方式方法爱无亲属关系的人、用敬爱君主和上级之态度的方式方法去敬爱普通人和服役者,是行不通的。“泛爱众”,必然要有等差,如何掌握这个“等差”,孔子的解决办法就是依据周礼去做。周礼体现了社会不平等的等级制度,孔子以“博爱”思想为基础的仁学,也含有这种不平等的成分。孔子赞许“博施于民而济众”,即为人民谋福利,他又说:“养民也惠”(《公冶长》第十六章),“惠则足以使人”(《阳货》第六章),意思是由君子、仁者给劳动者以福利(施惠),使劳动者安于其身份而听从使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这就颠倒了养和被养的关系。

       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把“仁”限定在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及其道德规范之内,所以孔子的“仁者爱人”以不平等为基础。我们说孔子的仁学包含着人道的成分,却不是以博爱、平等为原则的近代人道主义,近代人道主义的特点是打破封建等级制度,承认“人人生而平等”,这是与孔子“泛爱众”思想的最大不同。孔子的仁学思想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历史时期的产物,这是孔子思想学说的历史局限。三十年前的反孔派抓住孔子“克己复礼为仁”这句话,大骂孔子的“复礼”就是复辟周礼,即复辟西周的国家体制和统治制度,因此是奴隶制度的复辟派,这完全是曲解和无知。

       “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教导学生约束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道德规范,遵守各种典章制度和法规,努力地实行仁德。

       19世纪末西方的虚无主义曾经宣称:一切现行的道德、法规、制度,都是对人性的束缚,提倡完全不受道德和法律的约束。虚无主义在政治上发展为无政府主义,主张刺杀政治要人,炸毁政府机构,取消一切政治法规,实现没有政府的社会。这股思潮20世纪初传入中国,那时年轻的巴金先生曾经一度信仰它,但很快就不信了。

       孔子向学生说的“克己复礼”和“四勿”,是要求学生做遵守礼制的模范。人是不是应该遵守社会公德和制度法规呢?(这里有问号)当然,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共同的道德规范,没有必须遵守的典章制度和法规,那么,这个社会就一天也不可能存在!

       “克己复礼”是指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出处

       《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近义词:严于律己

       好了,今天关于“克己复礼”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克己复礼”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